第234章 上下一日百战-《回到明朝当暴君》
第(2/3)页
方逢年毫不犹豫的答道,随即又进一步解释。
“世子殿下,微臣并不反对给谢三宾定罪,只是认为非诏令而擅为,即便是对,也是破坏国家法度。”
朱弘栋将目光望向其他几个大臣。
“几位爱卿也是如此想的吗?”
“确是如此!”
其他几个人赶紧拱手称是,就连隐隐约约跟其他几个人不对付的阮大铖,这时同样也站在一个立场上。
朱弘弄明白了,这就是所谓的程序正义,哪怕坚持程序正义不能让恶人立刻得到惩罚,这个程序也必须得坚持,否则一旦程序得不到坚持,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惩罚好人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所谓的程序正义,就是宁可放过一个坏人,也要保护一千个好人。
如果想得更深一步,里面也许还有另外一层考量,朱弘栋觉得,表面上这是对程序正义的坚持,内地里其实是皇权和相权的博弈。
或者更准确说是皇权和臣权的博弈,大家都在争夺对国家的管理权,皇权进一步,臣权就要退一步。
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,一直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在做同一件事情,就是将皇权关进笼子里,让皇帝垂拱而治,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给大臣去做。
按理说,这种做法和后世的君主立宪并没有什么区别,只是这些读书人忘了一件事情,他们把皇权关进笼子里了,但是却再也没人能把臣权关进笼子里。
理论上皇权应该和臣权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,这样才能让整个国家良性发展,其中任何一方偏弱都会出问题。
大明朝的皇权虽然理论上已经非常集中了,但是皇权某种意义上要通过臣权来体现,通过众多官吏的手来实现。
而大明朝的绅权过大过重,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毒瘤,相应的,理论上大明朝的臣权虽然限制不了皇权,却始终在阻碍和削弱皇权的实施。
大的方向虽然如此,但是聚焦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,朱弘栋很难说方逢年几个人的坚持是错的,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自己的做法才是错误的。
可是朱弘栋要想打败清朝,某种意义上就需要不断加强皇权,同时也意味着不断削弱臣权。
第(2/3)页